柯中明:教育生命之根的守护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6-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个人小传

    柯中明,1971年12月生于江西九江。1990年7月从江西省九江师范学校毕业,获得中师学历,1999年7月从北京工商大学进修毕业,获得本科学历。2002年至2009年,在广州番禺区一所农村小学——沙湾镇红基学校任校长;2009年至2015年在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任校长;2015年至今在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任校长。曾任小学语文教师,现任教学科为思想品德,副高级职称。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中心小学校长柯中明在广州教育圈内有一个特别的称号——“根哥”。为什么会被称为“根哥”呢?名校长领航工程华南师范大学基地的导师王红教授给出了答案:他一方面在播种“根教育”的文化,另一方面把服务教育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在柯中明看来,“根哥”之于他,是一段段教育“闯关”成功后的奖励,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起航:不“捞”世界“捞”教育

    校长好当吗?如果把这个问题抛给从老家江西跑到广州当校长的柯中明,他肯定会苦笑。2002年9月,柯中明通过公开招考,被任命为广州市番禺区红基学校校长。当他走进学校后,才知道这是一所村小。学校所处的地方叫“紫坭村”,位于番禺区与顺德区交界处。

    当地人喜欢把外来人员称为“捞仔”。“捞仔”的大意是“捞世界”的外地人,来挣钱的外地人,来抢占机会的外地人,在当地人眼中,柯中明就是一个“捞仔”。而从“捞仔”开始到最终带领村小实现了“弯道超越”,他经历了这样一道道关卡。

    融入当地,走进基层,方能落地生根——这对外来的“捞仔”校长来说尤其重要。柯中明刚上任,就有一道关卡横在他面前:不会说当地话怎么和学生家长沟通?

    刚开始工作不久,为了与家长早日相识,友好合作,柯中明召开了全校性的家长会。家长会预定时间是周末晚上七点半,可700多名家长在八点半左右才算到齐。柯中明一眼看过去,头都大了:家长们有穿着短裤的,有趿着拖鞋的,甚至还有将双脚架在前排椅背上的。他拿起话筒刚说了句开场白,场面就嘈杂起来。“你讲的话我听不懂!你不会讲紫泥话(即当地人讲的话),到我们这里来做什么校长!”有家长站了起来,大声叫嚷。柯中明虽然惊出了一身冷汗,但只能硬着头皮继续下去。

    痛定思痛,柯中明决定要争取到家长们的支持。他组织教师进行了“走千家”家校联系活动。很多时候,他还独自一人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村头巷尾,与村民促膝谈心,为他们家庭教育提供建议。功夫不负有心人!村民最终接受了他,认他做校长,还把他认作村里的一员。

    家长的工作在慢慢推进,校内的各项工作同样不能耽误。校内的各项工作中,调整好教师的工作态度是当务之急。柯中明上任后大概过了不到三个月,教师队伍中迟到早退现象增加了,来请假的人次也增加了。最明显的事情是,原本用普通话同他汇报工作的教师绝大部分用起了粤语。柯中明意识到:教师在用语言向他表达不满,但原因何在?“校长,您已经几个月没有给大家发补贴了!”一个早几年到校的外地教师偷偷告诉柯中明。

    如何解决教师的福利问题呢?向村委会要?学校教育质量提不上去,学生成绩拿不出手,村里铁定不会答应拨这笔钱。柯中明仔细琢磨后,开出了这样的良方:先带领全体教师,做出成绩,然后用这个成绩到村领导那里去汇报,用实力去为老师争取福利!而且,要让同事和其他学校同行信服,也只有做出成绩这条根本之策。

    于是,柯中明开始沉下心来。一方面,他深入了解学校的情况,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制定合适的办学策略;另一方面,他也积极学习粤语,利用一切机会讲粤语,还特别聘请学生当他的“粤语教师”,同时也关注当地的一些风俗民情,以便更好地融入当地。

    柯中明首先调整了办学思路,在学校内部提出了工作“三不比”的策略:一是学校不与镇区的中心校、重点校比考试的综合排名,学校按照自己的步子走路;二是教师不与镇区中心校、重点校的老师去比教学基本功大赛,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走自己的专业发展路;三是学校学生不与镇区的中心校、重点校的孩子去比各项技能大赛等,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让孩子们在学校好好学习,好好生活。

    学校教师一听这个“三不比”,都认为柯中明是个实在的人,不好高骛远,不盲目跟风,因此,他们开始潜心课堂教学基本功的训练。事实证明柯中明的良方对症。经过全体老师的努力,学生的精神面貌在短短的几个月内发生了巨变,柯中明也在村干部那里树立起了“干实事”的形象,赢得了他们的尊重,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学校的办学业绩实现了同步增长,教师的专业发展整体提升十分迅速,学校培养了一大批骨干教师。

    任红基学校校长七年,柯中明对于他闯过的道道关卡记忆犹新。在他看来,这些“拦路虎”已经逐渐转化成了自己成长的动力。

    续航:变“土气”为接地气

    由于在红基学校的办校成绩突出,2009年8月,柯中明被任命为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校长。这对他来讲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遇。因为市桥实验小学是番禺区的一个窗口学校,也是区基础教育领域实施改革的一个基地,能到市桥实验小学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荣誉。

    柯中明的任命文件一公布,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高兴者有之,冷观者也有之,还有一种说法更为犀利:实验小学来了个“乡下仔”——在一般人的眼中,城里老师“高大上”,乡下老师是与“土气”和“水平差”划等号的。于是,柯中明开始思考: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城里的”校长?如何带领实验小学从“优秀”走向“卓越”?

    开学还没有几天,一场“暴风骤雨”便降临番禺区市桥实验小学:全省教师“代转公”政策全面推行。所谓“代转公”,其实就是让代课老师转为公办教师。但这项政策对学校来说不亚于一场大地震!因为市桥实验小学创办于2002年,是全区唯一一所人事体制改革的公办学校。学校除了校长一人是公办编制以外,其余所有老师全部由校长择优录用,实行双向自主选择,如果现在要“转制”,对于这批精英教师来讲不是福音是“炸弹”——他们中一大批教师由于学历的原因达不到广州市入户条件,不能转为公办教师,只能转岗或分流。眼睁睁地看着昔日能力一般的同事由于拥有当地户口可以转为公办教师,而自己却面临着解聘或分流的命运,他们心中开始变得愤懑。

    9月9日夜晚,近40名教师聚集在一起,商量利用第二天全市庆祝教师节这个机会准备集体到省政府静坐。如果此事引发群体性事件,后果极为严重。柯中明知道后当机立断,一边向上级领导汇报了情况,一边坐镇学校密切留意、思考对策。晚上12点,几十名教师因为信任柯中明放弃了静坐。感动之余,柯中明抓住机会与他们一起商量如何把困难反映上去,争取特殊问题特殊处理。了解到情况后,上级领导终于对市桥实验小学的政策做了适应性调整,柯中明也因此与学校教师建立了深厚的情谊。

    柯中明一直在思考,市桥实验小学作为窗口学校,要发挥引领、实验作用,应该首先从哪个方面寻找改革实验的突破口呢?最终,柯中明得出这样的结论: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学风、教风、校风,积极的学校文化如同春风,能吹暖每个师生的心窝,因此文化建设就是突破口。

    理清思路之后,柯中明决定在实验小学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实验小学的校训是“做有根的现代中国人”,这句话给柯中明带来了灵感:水有源,木有根。那么,教育有根吗?它的根是什么?循着这样的思路,他开始了一连串的追问和梳理,后来提出了“根教育文化”的概念。这一概念的出现随即得到了师生的情感共鸣。经过六年“根教育文化”的培育,“根教育”终于在市桥实验小学扎根、开花、结果,成为了学校最大的特色。

    领航:以“套娃”思维促区域均衡

    2015年10月8日,柯中明又被调到番禺城区的市桥中心小学任校长。市桥中心小学是区小学龙头学校,是当地老百姓、领导、家长、同行心中的真正品牌学校。柯中明认为,像市桥中心小学这样的品牌学校在区域教育中应当发挥重要引领作用。

    于是,他通过区、市、省、国家教育主管部门为他成立的四级“校长工作室”这个平台,和校长同行共享办学经验、碰撞办学思想、创新办学实践。这四级工作室,如同一个“套娃”,一层覆盖一层,一级辐射一级,一层推动一层,在各个区域内有效带动了一批校长,改变一批学校,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引领、辐射作用。

    作为“教育部—中国移动中小学校长影子培训项目”的指导老师,自2006年至今,10年来已累计培训中西部中小学校长152名,柯校长以一种同伴的心态,和“影子校长”一起紧抓管理的重点:一起走进课堂,把握住学校工作的核心;一起走进学生,站稳教育的原点;一起诊断学校,找到校长实践的起点。柯中明的这些方法有效提升了这些中西部地区小学校长的办学和治校能力,在全国范围内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教育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成绩,其经验收录在教育部人事司等单位编辑出版的《如影随行:走进影子培训基地学校》一书中,向全国公开推荐。就在上个月,他在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的组织下,深入陕西商洛、安康等地的山区,为“乡村教师”提升工程而奔波忙碌,他的办学经验和办学思想得到了当地教育局和参训校长的一致好评。

    依托于广东省教育厅成立的“柯中明”名校长工作室,带领着来自省内相关地市的入室校长一起共同探讨学校的管理、学校的改进与提升。自2008年起,柯中明每年为全省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农村小学校长上课,传授经验,共享管理的智慧,至今已经有25期了。在授课的同时,他敞开校门,热情欢迎,把任职的学校作为这些边远山区校长进修、学习的基地,实现了办学思想与办学实践的有机统一,为这些校长同行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与此同时,他还每年深入边远地区,走进学校,跟当地的校长同行一起探讨,一起学习,对当地学校进行发展诊断,为他们分忧解难。在此基础上,他和其中的一些学校还结成了“城乡学校共同发展联盟”。这些学校有边远山区的教学点,也有都市中的薄弱民办学校,经过几年的努力,这些“联盟学校”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办学实践层面相互探讨的同时,柯中明还积极学习、主动思考,依靠便利的通讯手段,大家一起切磋、一起反思,组成学习共同体,一起提升办学思想。

    作为广州市“卓越校长”培养工程的实践导师和广州市番禺区“名校长”工作室主持人,柯中明还积极在市区内带领着入室的校长一起努力,一起探索,为区域内的教育均衡发展而尽心尽力。他深知“领航”二字背后的责任与期待,平日里他不敢丝毫马虎,严格要求自己,积极探索教育的真谛,积极投入到办学实践中。

    强者遇挫愈强,勇者遇险愈勇。面对艰难与挑战,柯中明又开始抖擞精神,投入到新的航程之中。

    (本文由校长国培计划——中小学名校长领航班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培养基地提供)